IE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建议使用ie11及以上的版本 x
关爱版

当前位置:

【媒体看红桥】《今晚报》报道我区三条石的工业往事(上)
来源:红桥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2-05-10 18:04

小编

  昨日(5月9日),《今晚报》以《近代工业在天津 天津三条石工业往事之一——交河徒工撑起天津三条石》为题报道我区三条石的工业往事。



编者按:

  1904年,一位13岁的少年背负行囊,从河北农村踏进津门,成为玉升成的学徒。在烟气氤氲的铁铺里熬过四年光阴,汗水蒸腾,炉火淬炼。少年名叫史玉凯,从籍籍无名走到声名鼎沸,在三条石近代民族工业的宏大叙事里留下浓重一笔。从今天开始,我们分两期介绍天津三条石的工业往事。

  交河铁匠走进三条石

  俗语说:“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在传统农业社会里,打铁是一份辛苦职业,但在史玉凯身上,这种选择顺理成章。他的老家河北交河是生铁手工业极为发达的地方,农闲时节,打行炉的工匠带上简单工具,沿着水旱两路讨生活,形成往复不息的季节性迁徙。

  天津最早的打铁铺是交河人秦玉清所开的“秦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秦玉清初到天津落脚,日子很穷。生产的铁器也多应时节所需,春季制作农具,铧、犁、耧角子;天热制作车锏子、车瓦、砧子和铁锤。后来秦记干倒锅活发了家,硬模子锅销售兴旺。秦记培养出的徒工分枝散叶,成为后来天津铸造业的骨干力量。从行炉到座炉,从迁徙到扎根,天津是辐射华北区域城镇乡村的引力场,传统城乡经济关系里的人与物、资与财都往大城市里跑,渐渐地在三条石汇成铸铁行业聚落。

  三条石的兴起得水利之便,上游的北运河与子牙河交汇而下,与南运河夹角而成三角形区域。在津浦铁路尚未延展到三条石周边的年代,丰富的水系滋养了繁荣的商业。1900年以前的三条石大街,有几家很大的货栈,以宝昌名气最盛。每年过了七月半,各色鲜果、山货、药材开始上路,南北运河里载货的船挨挤而下,靠岸卸货,搬进货栈,回程的船只能在密密匝匝的河道里穿裆而上。

  早期,三条石大街上的铸铁业不脱传统手工业范畴。街东口有几家铁铺,专为船家打聚钉、枣核钉和锚。西口聚集了三合、三义公、金聚成,这是三条石最早的生铁厂。五、六分的简陋厂地,狭窄的沿街门面,不大的化铁炉,四人拉的大风箱。十几个工人,几乎清一色的交河人。年龄小的徒工充当力巴子,干最繁重的体力活。史玉凯学徒生活的艰辛与前辈无异,不同的是时代在变化,天津铸铁业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翻砂技术重塑三条石

  伴随八国联军和不平等条约而来的是列强背后的资本、逻辑和欲望,洋货从通商口岸涌进,古老的自然经济法则受到冲击;资本又裹挟大量土货,附庸到世界新兴市场的利益链条之中。

  庚子之后,三条石铸铁业的产品中开始出现服务城市建设的物件,以及更为精细复杂的机器零件,英票、英币的字样出现在交易备注里,这多少说明了供需市场在发生变化,生产需要迎合洋人、洋行、洋需求、洋市场。

  金聚成1906年《四路欠款》账目里记载了有趣的细节,德商华丰洋行在金聚成定制了数量可观的机器铸件,再转手送到天成、长盛、有兴各号加工组装。洋行在天津铸铁业市场自由选择配件方和组装方的行为,实际既充当了行业互联的掮客,又充当了资源重组的导引。

  1907年8月,金聚成花重金请来一位神秘的掌师傅,他在金聚成做了三个月铁活后神秘离开。《薪金支使账》里没有留下掌师傅的姓名,但留下了每月高达14吊的薪资记录,而当时收入最高的看炉技工平均月薪不过8吊有余。掌师傅承担的工作不得而知,但可以确知掌师傅来到金聚成的同年同月,金聚成铸造出第一批整套机器。

  神秘的掌师傅极可能是一位拥有精湛翻砂技术的大师傅。以往生铁业的造模是传统的泥模土法,通过晾干土坯的方式塑型。翻砂是对传统造模技术的革新,使用粘结砂作为塑型材料,通过将下半型放入砂箱底部,填砂紧实刮平,翻转后用同样方法塑造上半型,再组合成完整铸型空腔,将熔化的铁水浇灌入腔体,冷却凝固获得产品。翻砂技术的运用和传播是三条石铸铁业的第一生产力变革。

  翻砂恰恰是史玉凯学徒时期的核心技术,熟练掌握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铸铁江湖里行稳致远。史玉凯后来的人生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史玉凯晚年回忆起自己的师承,多少有点传奇色彩,他自称是秦连生的第三个徒弟。

  秦连生是“秦记”掌柜的侄子,庚子前后只有17岁。当时“秦记”要为英国人打制电线杆下的铁架,请东局子的技师教授翻砂技术,置酒备菜,花了很多钱。但技师并不愿将关键环节示人,只在无人的时候制作。秦连生在工厂里玩耍,因年少并没有引起技师怀疑。这位少年把翻砂的流程眼读心记,竟然掌握了这门技术。据史玉凯回忆,翻砂从“秦记”传播开来,成为天津铸铁业里普遍使用的新技术。

  从庚子后到一战前,三条石铸铁业因为翻砂技术成熟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也因为洋行定制铸件的契机,逐渐分离出铸铁和机器制造两个工业体系,工业生产的上下游链条初步构建。

  机器厂靠棉花发财

  与金聚成商业关系密切的天成号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郭天成机器厂,与春发泰、郭天祥同为三条石近代民族机器制造业的佼佼者。郭天成初为铜铺作坊,后因生产织布机一炮走红,成为叫响华北乡村的驰名厂牌,棉花是其近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词。

  从二十世纪开始,棉花成为商品化程度提升最快的农产品,华北平原逐渐成为棉花专业化种植的主要产区。天津作为近代北方最大的工商业贸易城市,依托便捷的港口水运和铁路运输,是联接华北、西北广阔腹地与世界市场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

  天津最早的棉花货栈大多集中在三条石,在业务鼎盛的1930年,一包约200斤的棉花,全年交易量多达250万包。“机器厂发财全在棉花行”,这句老话点明了机器厂与棉花货栈的兴荣关系。三条石机器制造工厂出品的打包机、轧花机、弹花机、织布机,多是与棉花加工息息相关的机械。

  仿造机制洋货是三条石机器制造业近代化的基本路径,也是郭天成业务发展的另一个关键词。1895年,日本在华设邮电局,进口中桐牌织布机,后由日商田村洋行代理,行销华北乡村,供不应求。郭天成初为田村洋行制作织布机零件,后开始制作整机,打上日本牌号,夜间装箱送至洋行后门,再由洋行包装成日本洋货,高价卖给高阳客商。

  高阳是华北纺织之乡,向来以织布业发达著称,郭天成从制造贴牌机器到仿制自己的产品与高阳客商不无关系。郭天祥的创始人郭东波曾给郭天成跑外水,据他回忆,郭天成机器厂曾与高阳客商联系,表示能仿制织布机,价廉物美。此后,高阳客商舍弃日本洋货而趋向国货,郭天成仿制田村式宽面织布机行销高阳,人人争相购买“郭”字机器。

  (待续)


关于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主办: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060001
ICP备案编号:津ICP备10201451号
津公网安备:120106021201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