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六个一批”先进典型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披着晨雾系紧红马甲,在人来人往的景区站成文明的路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冬天走进孤寡老人的家门,为他们带来热气腾腾的饺子;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暴雨倾盆时默默坚守,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增添一份保障……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志愿者”。2024年,红桥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和团队,入选天津市志愿服务“六个一批”先进典型,为弘扬“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精神,讲好红桥志愿故事,红桥区推出【志愿有你 温暖红桥】红桥区2024年度天津市志愿服务“六个一批”先进典型事迹系列报道,一同走进那些温暖人心的志愿故事。
西青道第三社区以“老李说事”工作室作为基层治理创新平台,通过整合志愿力量、创新服务模式、完善联动机制,探索出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2024年累计化解矛盾纠纷五十余件、挽回经济损失二十余万元,受益居民超500人,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矛盾化解在源头”的治理目标,为新时代基层志愿服务实践提供了鲜活样本。
构建“红色网格+多元志愿”队伍,夯实服务根基
西青道第三社区以“三所联动+三室联建”机制为抓手,整合党员、志愿者、专业法律力量组建基层治理队伍。社区将在职党员和包保单位党员编入基础网格和微网格,形成“红色网格员”队伍,与专职网格员协同开展矛盾摸排、政策宣传等工作。通过“老李说事”工作室联动律师、司法所等资源,吸纳法律志愿者参与调解服务,打造多元互补模式。居住在一楼的孙奶奶曾因为关闭水管阀门与楼上邻居结下“梁子”,当孙奶奶家下水管堵塞,需要楼上邻居共同分担维修费用时,被一次次拒之门外。得知此事,社区组织网格员、调解员、律师和社区民警逐门逐户走访,边劝解边普法,历时一周终于做通全楼邻居工作,不仅为下水管疏通找到出路,也化解了邻里之间心中的疙瘩。这种党建引领、多元协同的队伍建设,实现了服务力量下沉到网格、覆盖到家庭,为基层治理注入活力。
创新“因势利导+专业赋能”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
针对家庭矛盾、民生诉求等复杂问题,社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总结出“老李说事”工作室“七因工作法”(因人、因时、因地、因环境、因氛围、因亲疏、因事态),构建“法律帮扶+心理疏导+资源对接”的全链条服务模式。例如,智力残疾居民因家中老人去世、家庭遗产纠纷造成家庭成员反目,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工作室金牌调解员“老李”分别了解情况,邀请街道司法所、律师、民警齐聚工作室,针对这一事件讲解法律知识、展示以往案例、理清思路协商共议。调解员们根据当事人的性格特点及矛盾点精准发力,进行对应式调解,在法律框架下开展人情式调解模式,终于让双方当事人达成共识,解决了矛盾纠纷。依托“老李说事”工作室,引入律所、法院等专业团队,开展免费法律咨询、“模拟法庭”等普法活动,增强居民法治观念。
打造“信息共享+长效联动”机制,保障服务可持续
社区定期和社区民警、司法所等进行信息沟通,利用“津治通”共享数据、实现社情民意应知尽知、基础数据应采尽采、矛盾纠纷应排尽排。例如,社戒社康人员入狱后,家人为其还债,将他原有住房出售,目前与他失去联系。工作室及时向社区反馈,通过社区民警与其家人取得联系,说服对方开具证明,帮助其办理廉租房,协助司法所根据相关规定办理临时救助。此外,通过案例复盘、经验总结、定期宣讲,工作室形成长效联动机制。针对重大矛盾纠纷问题,通过共商共研找准“症结点”、搭建平台抓住关键点,共调共处用好各方力量,形成协同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有效推动各类矛盾隐患化解在社区、化解在萌芽。
市属委办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