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九河下梢人杰地灵,津门胜地遍是传奇。您听说过么,就在咱天津,简单一碗小吃,便差点让见多识广的李鸿章李中堂翻了船,今天咱就来聊聊这道美食。
有次李鸿章来天津,当地府县道台为讨好他,特地奉上这里黏软香甜的小吃:茶汤,却不料其误将洒在浮头的碎芝麻当做是脏土,故而雷霆大发,幸得摊主之一的杨巴生得一张好“嘴”,一番灵活周旋下既保全了官员颜面,又获赏成名,由此一段佳话广为流传。
茶汤既然能够作为津门小吃代表,献给当时权势滔天的国之重臣,必有其独到之处。茶汤起源于明朝初年的北京,最早是皇家祭祀时赐给文武百官的食物,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茶汤于明末传入天津,在此渐渐扎下了根基。
有意思的是,虽然名字叫“茶汤”,但其中既无“茶”亦非“汤”,实则是一种以高粱面为底,搭配各种果仁果脯的香甜小吃,因其色泽粉红、质地细腻、香甜润口的特色,颇受百姓们的喜爱。
要说这茶汤为什么能在天津民间流行起来,还要从码头文化讲起。天津自古漕运兴盛,大量依靠码头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聚集于此,这便给本地热量高且快速方便的饮食特色定下了基调。茶汤能完美体现这一特点,制作简单一冲即可,高粱面扎实管饱,果仁果脯热量够高,一碗下肚,大半天都不觉得饿。
不出意外,这码头上的美味也流传至今。天津美食哪家强?西北角必须有他的位置,茶汤这道小吃,这里不仅有,且地道。一盏龙嘴大铜壶呼呼冒着热气,水汽蒸腾间“茶汤回”三个字格外醒目。摊主回金锁是津门茶汤回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只见他盛好原料,一手端碗一手执壶,双脚半蹲用力一拽,滚烫的开水沿着壶嘴精准注入碗中,一碗茶汤便沏好了,配上红糖、杏仁、葡萄干等等,再撒上一把青红丝,色香味俱佳,热乎乎来上一碗,任何时候都是享受。
虽是三代传承人,但其实这门手艺可追溯到百年之前。早年间,精一门手艺,不仅是受人尊敬的事,更是成家立业的根本,回金锁的父亲回孝成为了更好的生活,找到了当时的一位师傅穆成贵学习茶汤制作技艺。这本事也不是随便就可以教的,想要正式拜师学艺,就要接受师傅近乎严苛的考验,一看悟性,二看人品,如果在练习冲制时畏首畏尾怕被烫到,动作杂乱毫无章法,便会被毫不留情“扫地出门”,回孝成自小心灵手巧,凭着股机灵劲儿顺利通过第一关。
自从徒弟进门,爷俩虽不常交流,但每件事师傅都看在眼里,这人行与不行,还得事上品。刚来不久,回孝成便得了收钱的差事,摊上每天人来人往,拿钱找钱,账目繁杂,都全凭他一人,师傅看似“大撒把”毫不在意,其实心里跟明镜似的,收支明细了然于胸,在一段时间的考察后,这小伙儿经手的账目算无遗漏、分毫不差,人便才正式拜入了门下,学得了足以傍身的真本事。
父一辈子一辈,寒来暑往,这门手艺也传到了回金锁手里。也许是打小耳闻目染,也许是天赋使然,回金锁没学几天便掌握了要领,随着长年累月的练习,他更是练就了以眼为“尺”,以手为“秤”的本领,只是在冲制中观察水花的溅起,感受手里的分量,便知道这碗冲得好不好、熟没熟。
学会这门手艺后,回金锁也没多想,只当是多了个本事,毕竟技多不压身,在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并没有靠茶汤营生。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回金锁愈发觉得这门手艺,不仅仅是简单一道小吃,这其中蕴含着浓浓的津卫文化,是这座城市经过岁月洗礼后的一个珍贵符号,加之当时事业也进入瓶颈,他便与儿子回旭商量重拾老本行。
说干就干,回金锁父子先是到市面上转了转,了解了目前的价格、分量和种类,仅仅看了一家,回金锁便胸有成竹,招呼回旭打道回府,回旭见他漫不经心的态度,心里难免嘀咕,“您看仔细了么,咱能认真一点么,您这样能行么?”回金锁笑了笑摆摆手说:“你呀,回家就开始买壶买原料吧,东西到了咱立马开干!”
“能行么?”“能行么?”在回旭忧心忡忡地不断询问中,“茶汤回”重出江湖。最初,“茶汤回”还不是铺子,只是自行车后座上的小生意,虽然形式简单,但这车不简单,人也不简单,车是可称之为古董的复古自行车,人是有着非遗技艺的三代传承人。这门手艺虽已撂下多年,但重新拾起来后,冲的第一碗,回金锁凭着当年练就手眼心的绝活,愣是有底气直接卖给顾客,结果毫无意外,食客满意而归。
是买卖,更是情怀。虽对手艺自信,但这味道是否还原老天津的口味,回金锁心中还是有着几分顾虑。有天,一位90多岁的老街坊穆大爷来到回金锁摊位前,背着手四下打量一番,饶有兴致地说:“你可能不知道,我父亲就是卖茶汤的,来,我也买一碗,看看你这东西地道不地道。”这下一向自信的回金锁心中不免也犯起了嘀咕,他稳下心神,如同往常冲好茶汤送到老人手中。当回金锁看着穆大爷吃完最后一口,甚至还舔了舔碗之后,这心里总算是有了底,随后一句夸赞更是让他喜出望外,穆大爷说:“这味道跟当年我爸爸做的一样!”
东西好买卖自然不愁,正应了那句老话“芝麻开花节节高”,从起初一天卖五碗、十碗到现在一天几十碗、几百碗,从自行车、小推车再到如今的铺子,“茶汤回”的生意越做越好,老味茶汤在天津的根也越扎越深,名声越传越远。近了家门口的街坊总会来解解馋,远了外地的食客也要每隔几周坐上高铁来吃上一碗,就连美国的小伙儿品尝过后,也要想方设法捎回家乡,给自己的家人带去咱纯正的天津味。
小小一碗茶汤,跨越百年,漂洋过海,里面盛满了浓香细腻的天津味道,一勺下去,满口生香,不止甜味儿在嘴里打转,就连百姓的市井烟火也能从中品得一二。在这碗甜香里,藏着天津人的性情——讲究不矫情,热闹不浮夸,就像茶汤铺子上那块“老味”木匾,字迹斑驳却依然稳当,任时代更迭,那口熟悉的甜,始终是家乡的味道。
市属委办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