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红桥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进行公示的公告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红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全区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和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单位、个人积极申报,经过红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会专家论证审议,最终确定8个项目进入红桥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根据相关规定,现以网上公示的方式向社会征求意见,具体事宜通告如下。
一、此次公示的项目包括3大类共8项:传统技艺类6项,传统美术类1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项。
二、所公示的内容为项目名称及简介。
三、进行公示的网站为红桥政务网(http://www.tjhq.gov.cn);公示期为7天(2017年10月27日至2017年11月3日)。
四、对公示项目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或红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反馈。
五、所提评议意见应在公示期内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
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科:86516152
红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5722059116
附件:红桥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及项目简介
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
2017年10月27日
附件
红桥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及项目简介
一、何氏古琴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
古琴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何氏古琴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七代。该技艺过程繁复而严谨,经过选材、开胚、挖腹、裱布、刮灰、上漆、研磨六大阶段100多道工序。其作品弹奏时声音匀整、音色统一、琴韵绵长,在功能上力求满足现代演奏和音乐表现的需求,在音色上追求传统音乐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
二、(清真)恩顺德小李烧鸡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
(清真)恩顺德小李烧鸡制作技艺始于1921年,由李恩顺先生所创,当时在北门外的估衣街上开办“恩顺德饭庄”,其中一道精心炮制的烧鸡以其独特口感,成了久负盛名的传家宝。该制作技艺选材、用料考究,传统制作技艺沿用至今。家族传承四代,享誉津门。
三、郭氏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
郭氏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为家族传承的手工技艺,始于1915年,该技艺是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纯手工复制古代各类船只,等比例制作船模,真实且精妙的展现了古代卓越的造船技艺,成为人们了解中西方船舶文化的重要参考,此技艺家族传承至今共四代。
四、(清真)马家药糖古法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
药糖,又称茶膏糖,原为宫廷中的药膳食品,后流传到民间,由于其具有显著的食疗保健效用,是京津地区家喻户晓的食疗佳品。(清真)马家药糖古法制作技艺起源于清光绪11年(公元1885年),遵循古老配方,并严格坚守百年传统工艺。家族传承至今已有六代。
五、(清真)马家豆根糖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
豆根糖是天津最具特色的小吃之一,亦是民间传统制糖工艺的代表食品。豆根糖虽被称作“糖”,但糖含量不高。具有益气养血,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的养生功效。(清真)马家豆根糖制作技艺是熬糖马家第二代传承人在祖传熬糖技艺的基础上,研制出以糖、黄豆为主料的豆根糖,又依据制糖者对糖性的精准把控而使豆根糖兼具软、硬两种不同口感,健康养生、老少咸宜,家族传承至今已有六代。
六、天津白酒(津酒)传统酿造技艺(传统技艺类)
天津白酒(津酒)传统酿造技艺始于1905年,是延续老烧锅酿酒技艺传承至今,该技艺精选自东北原粮生态种植区的上等无公害高粱、小麦、大麦、玉米、糯米、豌豆等多种粮食,坚持传统配比工艺的优势,精选的原粮经过润料、粉碎、配比、蒸煮、发酵等环节的严格操作,酿制出具有天津特色的白酒。
七、口技(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
口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属杂技的一种。传统口技是运用口、齿、唇、喉等人体器官的发声来模仿各种动物叫声以及各种声音。第一代传承人尹士林继承传统口技表演,大胆改革,将口技隔壁戏的表演形式进行改革,使口技表演者从八尺屏障后走进舞台。让口技配合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为观众带来一种新颖的表演形式。经过历代口技传承人的传承和发展,结合现代声光电设备形成了现代舞台艺术。
八、张氏糖艺制作技艺(传统美术类)
张氏糖艺制作技艺始于1915年,家族传承至今已有四代。第三代传承人在继承传统平面糖画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探索,将糖画和面塑、泥塑技艺融于一体,发展出立体糖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张氏糖艺制作技艺。其作品主要融入天津风俗和地域特征,成为雅俗共赏的民俗艺术品,屡次在各种展赛中摘得金奖等诸多奖项。
市属委办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