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

公示公告

关于对红桥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行公示的公告
来源:区文化局
发布时间:2018-12-04 18:02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红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全区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和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单位、个人积极申报,经过红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会专家论证审议,形成9个项目进入红桥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现以网上公示的方式向社会征求意见,具体事宜通告如下。

一、此次公示的项目包括2大类共9项:传统技艺类6项,传统医药类3项。

二、所公示的内容为项目名称及简介。

三、本次公示在红桥政务网、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及红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进行;公示期为7天(2018年12月5日至2018年12月12日)。

四、如对公示项目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或红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反馈。

五、所提评议意见应在公示期内提出,逾期不再受理。


联系方式:

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科:86516154

红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7352324


附件:红桥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及项目简介





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

2018年12月4日
















附件


红桥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及项目简介


一、北派紫砂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

北派紫砂制作技艺起源清末时期,由倪祥林、邵宝琴夫妻二人传承自清代制壶名家俞国良,后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七老艺人”之一的朱可心制壶技艺发展而来。传承人杨皓然利用多年积淀的书法、美术功底,融合天津传统文化元素,无论是自然花果虫鸟,还是陈列之物,都能在壶体上体现并以此塑造壶形,情趣盎然。

二、津菜系列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

津菜作为著名的地方菜系,味兼南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津菜因其擅烹两鲜、讲究时令、精于调味、技法独特、适应面广而著称,现已师徒传承四代。津菜中不仅有丰富营养,其味清鲜,同时具有补钙、美容的功效,含有较多蛋白质、卵磷脂等营养物质,利于人体增进免疫功能,具有润肺止咳、善补脾胃、利水的功效。第四代传承人罗林、杨建林将津菜传统制作技艺传承至今。

三、津菜传统制作技艺之炒青虾仁(传统技艺类)

天津讲究吃鲜,炒青虾仁这道菜品属“细八大碗”菜品。滑炒是津菜的特色技艺之一,炒青虾仁制作技艺采用滑炒技法烹制而成。第四代传承人曹维,师承辛宝忠,继承了前辈的烹饪绝技于一身,技术娴熟、功底扎实。经过多年来的努力,2008年在天津市招牌菜餐评活动中,炒青虾仁菜经烹饪、营养专家评定为市级招牌菜。

四、津菜传统制作技艺之罾蹦鲤鱼(传统技艺类)

罾蹦鲤鱼制作技艺出于清光绪年间,该制作技艺保持着浓郁的津门特色,现已师徒传承四代。烹制罾蹦鲤鱼主料选用1500克左右的活鲤鱼去鳃,保留鱼鳞和鳍,整个菜肴的形状需确保鱼皮和鱼肉的完整,炸好的鲤鱼迅速上席趁热浇以滚烫的卤汁,热气蒸腾,香味四溢,热鱼吸热汁,“吱吱”声不绝,整条鱼裹着酱汁卧于盘中,造型新颖,生动逼真,味道脆嫩香美。

五、津菜传统制作技艺之银鱼紫蟹火锅(传统技艺类)

银鱼紫蟹火锅因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具有浓郁的天津本土味道。制作时通常选用天津特有莹清澈骨的银鱼,选皮薄而酥,肉嫩细而肥小者如铜钱的活紫蟹。制作首先需准备底汤,将鸡和排骨剁段,精心熬制数小时,银鱼冲炸,紫蟹煸炒,再煨以高汤,一道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银鱼紫蟹火锅即可食用。该技艺已师徒传承四代。

六、王氏传统婚服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

王氏传统婚礼服是一种内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和表现。王氏传统婚服制作技艺第一代传承人王有儒,自幼学习制衣,因天资聪明、技法出色,被当时位于承德的热河行宫所召进成为御裁缝,是当时御用裁缝中的翘楚。新中国成立后,王有儒携全家由热河移居天津,1950年第二代传承人王化普在北门外大街开办了前进服装社。第三代传承人王建明,从小耳濡目染,在其父的口传心授下,被业界称为“一剪刀”。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为八位奥委会主席蜡像制作西服、礼服。第四代传承人王超,参军退役后继承父业学习制衣技艺。

七、成氏铁夫膏制作技艺(传统医药)

成氏铁夫膏系成氏家族独家药品,至今已家族传承五代。第三代传承人成锡财在祖辈“百草膏”的基础上优化为24位中药材,巧妙利用桐油解毒软坚散结、舒筋活络、消炎止痛的功效炮制出治疗风湿骨病疗效显著的外用膏药-铁夫膏。第四代传承人成忠安将传统疗法发展为电热敷疗法,准确的温度控制更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八、津门按跷传统疗法(传统医药)

津门按跷传统疗法是由民国时期的张树森凭借多年武术功底,根据医书记载研究形成,并运用此疗法为他人治疗伤痛,编纂出《推拿广意》一书。该技艺分为“按”、“跷”两部分,“按”即指尖或手掌运用摩、推、拿、揉、捏、颤等技法作用于患处。“跷”即站在患者身上采用踩、跳等形式对身体穴位进行挤压,以达到疏通经络、增加气血循环的功效。此技艺传承至今共三代。

九、血府逐瘀处方及传统制作技艺(传统医药)

血府逐瘀处方及传统制作技艺成方久远,源自清代医学家王清任1830年所著《医林改错》一书中“血府逐瘀汤”。20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天津宏仁堂依据“血府逐瘀汤”原方记载,完整保留其药物配比和原始功效,结合现代制法改进为胶囊剂型,并于1992年正式恢复生产,为“血府逐瘀”系列产品中“独家剂型”产品。血府逐瘀胶囊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曾先后被列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医保目录甲类产品、国家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品质认证产品。


关于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主办: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060001
ICP备案编号:津ICP备10201451号
津公网安备:120106021201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