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建议使用ie11及以上的版本 x
关爱版

当前位置:

历史地位
来源:红桥在线 发布时间:2018-01-22 14:06

  红桥区是天津城市、商业、工业和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今日的红桥区,南端是跨越当年漕运和商货运输最为繁忙的南运河南岸,有子牙河横亘其中,东临北运河,地控“三河五岸”;中间又有历史上形成的通京师大道贯穿南北,在早期天津城市发展、特别是作为南北商货集散地的商贸业发展过程中,天然地具备了“发祥地”的条件。
  城市发祥地
  红桥区内的早期聚落大都出现在元代,而且多分布于南运河的两岸和北运河的西岸那些有河湾的地方,如侯家后、西大湾子永丰屯、梁家咀、赵家场以及丁字沽、西沽等地。大小船只来到这里,一般要在河湾处停靠憩息,所以这些地方几百年来一直是人烟稠密。据《天津卫志》的记载,明弘治六年(1493)添设五集一市,其一便是永丰集。明代,天津附近的南运河畔有六十四屯,张官屯是第一屯,也是距卫城最近的一个屯,后来便称为西大湾子永丰屯。明代以来,永丰屯就是水旱码头,人殷户繁,商货聚集,文风亦盛。清代,永丰屯住着三位皓首穷经的文人:张楚三、汪辑之、纪廉坡,同居城西永丰屯,有三小才子之目。梁家咀在当年也是人烟稠密,商业发达的地方。但南运河裁弯取直后,这些地方很快都衰落了。特别是侯家后,因地近三岔河口和繁华的商业街,是南来北往的商旅、过客和舵工水手的极方便的去处,日后竟发展成为天津有名的餐饮和娱乐休闲区。
  当年的三岔河口是南北运河与海河呈东、西、南三个方向的丁字形交叉,西为南运河,东为北运河,往南流的是海河。而且,当年的北运河要绕过金家窑和狮子林,形成一个大的河湾,然后才折向西北,经杨村、通州,与通惠河相接。1918年,自金刚桥东往南,另开了一段新的河道,与海河相衔接,取消了北运河须向东绕行金家窑、狮子林的那个大湾,三岔河口从此改变了形状。
  在三岔河口最先得到发展的地方,是南运河进入三岔口以前、最后一个大河湾南岸的侯家后。元初漕运一度为河运,后来才改走海道,但无论河槽还是海漕,大批漕船在到达三岔河口、进入北运河以前,必须按次序把大批漕粮换装在吃水浅的平底小船上,然后才能放空,返程出海。舵工水手在等待换船和返回期间,可以上岸朝拜天妃,可以把漕船带来的南方土特产拿到岸上销售,把北方一些土特产品带回,也可以到附近的繁华地段休闲娱乐。元初以后,南运河虽然不走漕船,但大都所需的各种米粟与南方商货,仍须由客商通过南运河不断贩运而来。“漕运粮储,及南来诸物,商贾舟楫,皆由直沽达通惠河。”元朝人王懋德的咏《直沽》诗中,也有“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的话。由此可见,在元代三岔河口已经成为了“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它的商业地位,对当时的首都也发挥出相当重要的作用。
  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三岔河口地区是义军和元王朝争夺对象。义军领袖朱元璋于1368年命大将徐达、副将常遇春率兵北伐;元顺帝急令左丞相也先不花赶赴直沽。但北伐的义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在当年七月二十三日攻克了海津镇,利用俘获的元军船只,在海河上搭起浮桥,继续北上,经通州直抵大都。
  元朝灭亡后,三岔河口地区在北方商业集散的要冲地位没有改变,那些南来北往的“源头货”先要卸在这里的商货码头,等待批发给各路客商。明永乐二年(1404)朱棣下令在直沽设卫,理由是:直沽,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宜设军卫。并赐名“天津”。所谓天津,是表示这里曾经是天子驾车经过的渡口。永乐十三年(1415)大运河全线贯通,从此天津开始成为运河北端重要的商货集散地。在明清两代,天津在商贸上的这种冲要地位,随着大规模漕运的进行,“海禁”的开放,以及陆路交通的发达,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进一步奠定了天津城市作为区域性商业中心的基础。
  商业发祥地
  明清以来,天津城市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商业地位,是与其作为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重要的商货码头地位密不可分的。
  商业第一街——估衣街。今天的红桥区金华桥头,曾经是持续发展几百年、最古老的商货北码头。这里交通便利,商货云集。桥头附近的一条马路就是码头东街,后来改称估衣街。估衣街顾名思义应是为了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专卖旧衣物——估衣的街道。传说估衣街最早的一家估衣铺,是“估衣张”开设的恩隆德。早在天津设卫之初,估衣张的第一代传人张永德就在北门外摆古玩摊,其子张国成子承父业,在锅店街东口租了一间门脸,开设了恩隆德古玩铺,后来改营估衣,但字号没有变。第三代传人张云锦对估衣很内行,而且诚实经营,买卖日益兴旺;经营其他行业的摊贩见状纷纷效尤,以致街道两旁估衣铺林立,形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估衣街。
  近代以来,估衣街经历了1860年、1900年和1912年几次大的劫难,但均能很快得到复苏和发展,甚至比以前更加繁华;不仅著名的大商家林林总总,中小商户也是鳞次栉比,各色招牌令人目不暇接。清人樊彬做《津门小令》说:“津门好,水陆好生涯。桂蠹文犀洋货局,天吴古风估衣街,金粉认招牌。”到了清代中叶,估衣街已发展成一条综合性的商业街。同治四年(1865)著名学者李慈铭来天津,携友踏月,“过估衣街,廊宇整洁,殊似吴之阊门,越之江桥。”阊门是苏州最繁华的西市,江桥是绍兴最热闹的地方。李慈铭把估衣街与阊门、江桥相提并论,说明估衣街作为天津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即便是在入夜之后,依然楼宇轩昂,使人刮目相看。应当说,这句话是对当时估衣街经济地位的最确切的评价。当年,估衣街各类商店的集中程度之高,也令人惊奇。据光绪三十三年(1908)统计,在不到800米长的估衣街上,商号总数高达120多家。
  后来,大的绸布店开始向这里集中,其中的谦祥益、瑞蚨祥、瑞林祥、锦章、元隆等门市在估衣街北侧,敦庆隆、华竹、庆祥等在估衣街南侧。还有经营皮货业、鞋帽,甚至西药的商号和店铺都集中到了估衣街。
  估衣街最大的特点是位置极为优越,无论对于经营者还是对于顾客,都是非常便捷的买卖场所。所以这条商业街自早至晚,交易从不停顿。由于估衣街商家日渐增多,于是又向东面的锅店街发展。这条街之所以叫锅店街,是因为当年这里集中了许多家专门售卖铁锅的锅店,著名的一家叫秀生锅店。后来这里的锅店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纸行、眼镜店、南纸局、戏装店、皮货店、茶叶店等等。尤其以自产、自采、自销而闻名的泉祥鸿记茶庄,以及德茂成等估衣铺,义合盛等皮货店,文华斋、松竹斋等南纸局。瑞蚨祥鸿记,永信蔚颜料庄,玉华斋眼镜店,同裕厚银号,更都是锅店街里的著名字号。
  2009年,红桥区对估衣街进行了彻底提升改造,修葺一新的估衣街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商业中心——北门外大街。估衣街西口外北门外大街的形成,虽较估衣街为晚,可是因为有了这条由北码头直接通往天津城的繁华的通衢大道,不但使估衣街有了货源和客源的充分依靠,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天津开埠后,很快成为北洋通商要地,轮艘懋迁,洋货聚集。当时虽有租界之设,但北门外大街商贸传统悠久,商业氛围浓厚,长时间保持着商业中心的地位。“人物填溢,百货纷罗,殊有都门气象。”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根据不平等的《辛丑条约》,天津城墙被强行拆除;不久又修建了有轨电车,北门外大街(北大关)是红牌电车和蓝牌电车的终点站。天津居民和外地游客,凡购物、进餐或游览,北门外大街仍然是他们首选之地。
  当时,在不及半里地的北门外大街两旁,分布着100多家商号。著名的餐馆有:天一坊、十锦斋、恩德元;名特食品有:祥德斋糕点店、天盛号酱肉铺、祥德亨茶点铺;耳朵眼胡同西口的刘记炸糕铺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有名的“耳朵眼炸糕”。还有许多著名的南味、茶叶、干鲜货和蜡烛店,还有隆昌、源丰永、荣兴德海货店,联升斋、鑫彩霞等老鞋帽店,以及年深日久的老中药铺保和堂,聚通钟表行等等。
  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是北门外早期商业中心的极盛时期。这里,自晨至昏,车水马龙,游客如织,摩肩接踵。入夜之后,灯火齐明,市声不断,人们游兴不减,大小店铺多在午夜之前,方才收市。如此繁华景象,在当时北方的大城市中,应是首屈一指的。
  物资集散地——河北大街。由北门外大街往北过天津关浮桥,也就是后来的金华桥,便到了形成于明代的河北大街。临街两侧,除了270多户商店和少数作坊之外,两边的胡同里也有不少的商店和作坊,经营的行业达50多个。其中以五金铁货业——大五金最为出名。到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和城市对五金铁货的需求量陡增,河北大街上的五金铁货销售量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与此同时,天津河北大街的五金铁货业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五金行业中,也形成了一个有影响的独立体系——河北家,其代表性的商家便是有名的峻源永铁货店。
  后来,在河北大街上,瓷器业、竹藤业、茶叶行、糖果食品业以及为数不少的百货店、杂货店、饭店、旅店、药店、烟铺、当铺等众多行业纷纷兴起,热闹不凡。
  知名商业街。说北大关地区是天津的商业中心,并非仅仅是因为有着著名的估衣街、河北大街等名店集中区,而且是因为这一带还分布着多条知名的商业街,或专业性的商业街。他们与北大关、估衣街、河北大街等在商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依托,相互补充,交织成一个多功能的商业网络。有人说,以北大关为主的天津早期商业中心,像一只蜻蜓,北门里大街是头部,北门外大街是身躯,河北大街是尾部;东西向的估衣街、锅店街、侯家后大街、洋货街、竹竿巷、针市街是翅膀,很像蜻蜓展翅的样子。
  机械铸造工业发祥地
  三条石机械铸造业。在三岔河口的东北,南运河的北面,北运河的东岸,有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街道:出西北口是河北大街;东南口,与今日三条石横街丁字相交。这条街道就是三条石,他的来历众说纷纭。早年这一带,因为河北大街的繁华也形成一条条街巷。南运河裁弯取直后,这里形成了一个三角地带,水陆交通,均称便利。当年,南、北运河的往来船只很多,船上所需的各种铁制器件,多半要在这里更换。后来,这里的铁器销量日渐增长,来这里开业的铁铺也越来越多。咸丰十年,直隶交河县人秦玉清带领子侄在三条石开设了第一家铸铁作坊——秦记铁铺,主要生产大小铁锅。此后,不断有各类铁制器活在这里开设。
  20世纪初,三条石的机械铸造业成长极快。一方面是因为天津城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清政府推行新政,鼓励民间大办工业。直隶是推行新政的模范省,工艺局从日本引进新式织布机、提花机、毛巾机在全省推广。后来,乡村手工业开始发达,需要大量新式织布、提花、制毛巾所用的机器,从而刺激了三条石的铁业作坊,向生产机器和组装机器方向发展,并为他们的产品提供了很大的销售空间。当时这些机器,差不多都是三条石的铁工厂仿造的。1914年时,三条石的铁业作坊已有17家,并出现了机器和铸造业的分工。
  到20年代,三条石地区已有铸造厂20余家,机器厂25家,两业初具规模,在华北地区颇有名气。“本市之机械工厂,家数众多,几随处皆是,而以河北三条石为集中街衢。”到30年代,三条石已经成为一条独具规模的“铁厂街”。最盛的1937年,三条石地区已拥有300家工厂和手工作坊;仅三条石大街就有铸铁厂36家,机器制造厂71家。而且分厂、分号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产品不但销售至华北各地,有的产品还远销到南洋群岛。
  著名的工厂作坊。比较著名的有:金聚成铸铁厂、三义公铸铁厂、三合铸铁厂、郭天成机器厂、春发泰机器厂、郭天祥机器厂、德利兴机器厂、庆隆机器厂、福聚兴机器厂、三合成桅灯厂等。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为集中展示三条石地区作为华北地区机械铸造业发祥地的历史,以及三条石作坊式铁工厂厂主对工人和学徒的超经济残酷剥削情形,1958年10月,开始筹建三条石历史博物馆。1959年9月25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天津红桥区三条石历史博物馆”题写馆名,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对社会开放。1993年,三条石历史博物馆被中共天津市委和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代教育发祥地
  早期幼稚园。在中国北方,在天津,最早推行学前教育的,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著名教育家严修在天津西北角文昌宫四棵树(乡里称其所在的胡同为严翰林胡同)的自宅创办的蒙养园(后来叫做幼稚园),从而开了天津学前教育的先河。为了办好学前教育,严修还开办了保姆讲习所,专门培养幼儿教育师资。
  早期私立中、小学堂。严修于1889年在自宅设立学馆,教授西学,包括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是为有名的严馆。它完全不同于当时的一般私塾,可以看成是最早的天津民办近代教育的雏形了。庚子以后,严修开始筹办“小学以至南开中学、大学,由天津一邑推及于直隶全省,其始皆由严氏家塾扩而充之,浸假而风靡于全国。”光绪二十七年(1901),严修等人在以前所办的几个蒙养学基础上,利用汇文书院旧址,创办了民立第一座两等小堂,是为天津私立小学之始。光绪三十年(1904),严修从日本考察回国,立即着手将自办的严馆与邑绅王魁章开办的王馆合并,改为中学,校名初为“私立中学堂”,不久改名“敬业中学堂”,翌年再改名为“私立第一中学堂”。这是天津最早的私立中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邑绅郑菊如捐赠城西南空地12亩,作为扩建校舍之用,因地处南开,遂再次更名为“南开中学”。这座学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为国家培育出大批各方面的人才,至今仍是全国的著名学校。
  早期官立中、小学堂。天津早期官立中、小学的出现,也与严修有着密切关系。光绪二十六年,都统衙门统治天津期间,经邑绅高凌雯、王世云等人倡议,利用西北城角的稽古书院,改设学堂。第二年春,学堂开学,名“普通学堂”。后经邑绅与天津府协商,将普通学堂移交天津府衙门,改为官办,并更名为“天津府官立中学堂”,是为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学。因为校址坐落于天津非常有名的铃铛阁,所以一般人多知道有铃铛阁中学。光绪二十九年,有天津知县唐则瑀等创办,地址在河北关上大寺前街,当年9月开学,与同年创办的城隍庙小学堂并称天津设立最早的官立小学,今为河北大寺小学。
  全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盛宣怀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禀请直隶总督王文韶转奏清廷,在博文书院校舍设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当年八月十四日开学。分设法科、矿山科、土木科、机器科以及头等学堂(本科)和二等学堂(预科),修业期限均为四年。北洋西学学堂的开办,标志着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在天津诞生。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该校校舍被德军占领。1902年,该校迁至西沽武库原址。北洋大学迁校后,为适应外交和师资需要,先后开办法文、俄文、师范班,这时的北洋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各科的综合性现代大学。自1920年起,北洋大学调整了部分学科,成为工科大学,后来又改名为北洋工学院。在30年代,北洋工学院有一件非常值得纪念的事,这就是机械系于1934年,根据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的要求,制成了我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可惜的是,这台飞机发动机制成后不久,即爆发了七七事变,使这项赋有开创意义的成果,没能得到应用和推广。
  1937年平津失陷后,北洋工学院西迁入陕,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平研究院联合组成西安临时大学;不久,又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和西北工学院。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北洋大学复校,迁回天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50年代初经过院系调整,成为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校址,成立了河北工学院,后又改名为河北工业大学。

关于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主办: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060001
ICP备案编号:津ICP备10201451号
津公网安备:120106021201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