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进行中】关于对《红桥区科技创新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公告
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高质量谋划红桥区“十五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红桥区科学技术局起草了《红桥区科技创新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将《红桥区科技创新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广泛接受监督。
从发布之日起30天内,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可通过电子邮箱反馈意见,电子邮箱:hqqkjj@tj.gov.cn。征集截止日期为2025年10月30日。
红桥区科学技术局
2025年9月30日
草案正文
红桥区科技创新第十五个五年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红桥区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先机、高标准建设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全面开启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按照“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1.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至“十四五”末(截至2025年),*项科技成果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引导支持企业获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项,支持企业在洗煤选煤智能化建设、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实现较大突破。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全区有效专利总量累计达*件,万人均发明专利拥有量达*件。
2.创新主体规模稳步提升。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关于支持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建立全周期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有力促进了全区科技型企业“量”“质”双提升。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形成了梯次发展的创新企业集群。
3.科创平台体系日趋完善。“十四五”期间,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围绕大院大所、央企总部,服务中国建材绿色数智双碳创新中心项目、中海油天津院创新研究中心项目等产业创新中心。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能源低碳创新中心、中国中煤北斗技术中心落地红桥。积极建设以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为主导的京津冀工业软件产业基地。
4.科创人才队伍加速汇聚。广泛吸纳京津冀地区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积极引进院士、千人计划等高精尖人才。“十四五”期间,深入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深入实施“百名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为重点发现培养和支持一批符合红桥产业特点、成长性好的人才奠定基础。
5.创新创业环境显著改善。持续深化政策供给,组织实施了覆盖研发投入、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区内认定备案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各**家,新培育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家。组织企业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产学研对接会等活动,搭建创新主体交流合作平台。
1.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部署带来历史性机遇
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在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等领域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这些目标将为红桥区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外部支撑。
2.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时代主题
“十五五”期间,红桥区将抢抓天津市“两创融合”政策机遇,充分把握市级层面在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载体建设、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有力支持,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协同创新关键阶段
红桥区作为“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节点,具有承接北京科技资源转移、促进科技成果就近转化的独特优势。随着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三地产业定位和分工协作关系日益清晰,为红桥区参与区域产业链分工、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明确方向。
4.天津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提供强劲动力
天津市全面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培养、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红桥区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和项目布局机会,为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5.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开创发展新局面
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将极大提升红桥区区位优势和发展能级,为吸引高端要素资源、承接重大项目落地创造有利条件。
紧紧抓住红桥区高标准建设京津冀同城商务区这一重大机遇,聚焦工业互联网、工程设计、未来产业等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工作主线,发挥光荣道科技产业带串联作用,着力打造产业创新高端引领、开放创新示范先行、全域创新活力迸发的科技创新高地,为天津建设京津冀科技创新高地贡献红桥力量。
1.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为引领的科技力量体系基本形成,重点实验室布局初见成效,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
2.创新引领动力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焕发新活力,在“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创新型产业快速发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科技型企业培育质效实现新提升。
3.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持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健全。科技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1.基础软件。围绕云操作系统、数据库、信息安全等基础软件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聚焦生产制造类、经营管理类等细分领域,重点突破***等核心产品关键技术。促进工业仿真、数字孪生等新型工业软件产业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软件深度融合。
2.新材料。 围绕石油化工产业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需求,重点发展高性能***、***等绿色环境功能新材料,实现传统化工工艺的绿色化升级。逐步构建材料基础研究、工程化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3.智能感知与智慧测量。依托新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重点研发智慧测量与监测、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为海洋强国建设、能源安全保障和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围绕石化、油气开采、煤化工等重点耗水行业节水减排、减污降碳、水资源全价值高效利用需求,形成核心技术优势,提升行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化水平,为工业企业节水减排和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1.工业互联网产业。构建涵盖平台建设、软件研发、数字化服务的现代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生态,构建产业创新、应用推广、服务支撑的完整产业链。
2.节能环保产业。构建涵盖清洁能源、环保装备、节能服务的现代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绿色建材、水处理、膜材料、碳储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推动绿色化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
3.软件服务业。重点发展面向交通、医疗、能源、环保等垂直行业的应用软件,以“移动+云”技术架构为核心研发互联网化应用解决方案,提升行业应用软件的易用性、可靠性、功能性、安全性。推进行业软件企业从提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转变。
4.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赛道,重点培育深海探测、脑机接口等新兴产业。积极拓展海洋资源勘探、环境监测、海洋工程等应用领域科学研究,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1.加快推进实验室体系建设。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实验室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谋划建设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市级重点实验室,支持重点实验室开展多学科协同研究。推动实验室开放共享,促进实验室科研设施与仪器逐步向全市科技企业开放。鼓励企业依托高校实验室开展小试、中试等研发活动,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2.着力完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加快构建由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企业技术中心等组成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中心与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等联动发展。依托重点平台打造专业化技术创新载体,引导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3.大力引进培育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积极争取优质科技创新主体在红桥区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瞄准重点产业领域,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区内重点企业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
4.全面释放中央驻津院所科研创新效能。支持驻津院所发挥“握手”纽带作用,连接政府、高校、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创新要素,积极承接中央驻津院所二级子公司、分支机构,重点支持具有科技创新属性的央企二级子公司在红桥区设立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功能性机构。
1.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分类梯次培育机制。发展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推动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加快推进培育科技服务业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小升规”发展,支持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规变强”,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
2.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坚持普惠扶持与精准培育相结合,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普惠性政策落地。
3.集聚培育科技服务机构。聚焦科技服务机构或企业,重点引进财务咨询、法律咨询、管理咨询、专利代理等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研发转化功能性技术服务平台。
1.加强与天开园联动赋能。聚焦光荣道科技产业带宝能现代科技广场等楼宇,建设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企业承接高地,实现红桥区与天开高教科创园的联动发展。
2.深化校地合作推动成果就地转化。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强化与北京中关村等创新高地的直接合作通道。畅通大学与红桥区企业“握手”通道,建设一批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内就地转化。
3.构建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完善全区科技成果库和企业技术需求库,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升概念验证、技术优化等服务能力。
1.打造优质产业园区。以光荣道科技产业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载体,重点强化中试验证、技术孵化、产业化服务等科技服务功能。京津冀工业软件产业基地积极承载天津市工业软件研发功能和北京市工业软件研发外包服务功能,努力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软件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创新载体。
2.构建多层级孵化载体。发挥政府资源优势,整合市场、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促进优质项目、高端人才、专业技术、创投资本等资源要素汇集,壮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孵化载体。
3.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带动更多金融资本加大对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能级。宣传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帮助金融机构更加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引导科技型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1.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育人。推进校企联合建设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创新载体,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培养体系。
2.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兼职服务等方式吸引京津冀地区高层次人才为红桥区发展服务。开设红桥人才学院,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科研互助的平台。
3.完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流动通道,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的全链条政策体系。依托红桥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1.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联动发展。紧抓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机遇,强化与北京地区科技创新资源深度对接。支持北京科技企业在红桥区设立研发中心,推动形成“北京研发、红桥转化”协同创新模式。发挥河北工业大学优势,深化与河北省产业需求对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
2.打响红桥京津冀科技创新品牌。以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为核心载体,全力打造红桥京津冀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品牌。积极参与京津冀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技术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高层次活动,持续宣传推广红桥区在承接北京科技资源转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效,讲好红桥协同创新故事。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强化科技系统干部、科技工作者法治意识。构建全域科普品牌矩阵,夯实红桥区“科普桃花源”全域科普品牌,持续打造具有专业性、群众性和地域特色的科普子品牌,不断扩大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
背景介绍
“十五五”时期是红桥区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先机、高标准建设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全面开启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红桥区科技局结合实际,制定编制《红桥区科技创新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征求意见稿)》。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
市属委办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