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关于印发《红桥区大力
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
水平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单位:
现将《红桥区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5年2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红桥区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
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有关部署,聚焦立德树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落实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时间刚性要求,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1.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开设3-5节体育课要求。体育课要编进课表,不再允许使用课后服务时间,增加的课时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统筹。
2.各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间活动方案,形成“一校一案”,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并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确保小学生15分钟课间活动时间、中学生10分钟课间活动时间,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不得拖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有序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或社交交流。
3.继续开展中小学体美劳课“晒课表”活动,各中小学在每学期开学后一周内,要在班级公示栏、学校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家长微信群等公开本校所有班级新学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表,并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开学两周内区教育局在官网公开区内各中小学所有班级新学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表,并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二、提高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4.按照“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注重运动技能学习和实践练习,保证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杜绝“说教”式体育课,上好“出汗”的体育课。
5.继续推行“课课练”和“天天练”,每节体育课安排10分钟素质练习,将跳绳、长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项目作为每天必练的活动内容,逐步完善各中学引体向上练习场地和器械。
三、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机制,强化监测结果运用
6.强化学生体质监测的“三精准”(精准测量、精准分析、精准干预),形成“监测—评估—反馈—干预—提升”的闭环体系。组织开展区内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对区内各中小学进行集中统一抽测,公布测试成绩和学校排名,各校抽测结果不得低于优良率50%、合格率95%,优良率力争超过 60%。开展区内全覆盖式中小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以及数据上报工作。各学校要将结果纳入体育教师、班主任等人员绩效考核内容。
7.学校要印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规范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
四、规范学校运动队建设与管理,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活动
8.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深化体教融合,创新学生体育训练和竞赛机制,优化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布局调整,每所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1-3个相对较高水平的运动队,坚持开展运动队训练,提高运动队训练水平。
9.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校内联赛和校际联赛,各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每月举行一次校级体育比赛,努力形成生生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氛围。
10.举办红桥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篮球、足球、排球(气排球)、游泳、啦啦操、棋类、乒乓球、冬季长跑等十项体育赛事。其中,阳光体育运动会、田径运动会和冬季长跑比赛是每所学校必须参加的项目,篮球、足球和排球每所学校至少选取两个项目参加。
五、落实建设标准,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高质量建设
11.全面落实天津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高质量建设推进会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培训班会议精神,各学校要压实工作责任,将校园足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全力贯彻落实工作部署要求,坚决杜绝弄虚作假,久久为功,推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高质量发展。
12.对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标准》,在教学、训练、竞赛、师资、场地等方面加强校园足球体系化建设,促进特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扎实落实足球专项课,丰富班级、校际和区内足球赛事,举办区内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对抗赛。鼓励其他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积极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六、强化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体育教师应有的待遇
13.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教师〔2025〕1号)精神,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将教育家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引导广大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群体活动和训练竞赛等育人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
14.逐步补齐中小学体育教师结构性缺口,结合区管校聘,加强区域内体育教师统筹,推动体育教师合理流动。鼓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专业运动训练经历,并符合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相关规定的其他学科教师兼教体育课。缺口严重的学校可通过与相关专业机构、高校等社会力量合作向学校提供高水平体育课后服务和教练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教育活动需要。
15.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强化教研,制定本区体育教师培训计划和安排,重点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以及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等培训,分类分层实施周期性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运动技能等水平,着力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学科素养,培育一批体育领军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6.各学校要科学合理确定中小学体育教师课时量,并将体育教师组织开展大课间、体质健康监测、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分配时给予倾斜。要认真落实《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关于学校购买体育教师工作服装的实施意见》,为体育教师统一购买必备的工作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