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关于红桥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5-01-24 10:12

关于红桥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517日在红桥区第十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红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永望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区政协列席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是红桥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区委坚强领导下,全面执行区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用足用好中央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扎实推进“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教育兴区、土地强区发展举措,全力推进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经济运行保持向上向好态势,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6%,连续两年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高于全市3.7个百分点,节能减排降碳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一)服务国家战略成效明显,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全面加快

载体建设和产业导入取得阶段性进展。深入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把京津冀同城商务区“一核两带三组团”发展格局置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天津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的大格局中,深化优化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方案和重点地块规划策划方案。西站南、山姆四代旗舰店、耀华中学红桥学校周边片区城市更新、西于庄6号地等项目启动建设,西站西片区和北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顺利推进前期工作。借助2024年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等招商推介活动,积极承接在京央企、民企、科技创新、产业配套等资源,市场化引进疏解功能资源在区新设机构51家,中国煤科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等央企分支机构相继落户。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在全市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评估中排名前列。

区域协作持续深化。制定《红桥区服务推动京津同城化发展工作方案》,服务和推动京津“双城记”走深走实。持续推进西站周边交通体系提升改造项目,服务京津同城化促进出行便利化,天津西站京津城际车次调整加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天津西站城市航站楼项目启动建设。加入京津冀区县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共建联盟,与北京市丰台区以及河北省唐山市等地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

(二)坚持“三新”并举“三量”共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光荣道科技产业园、京津冀工业软件产业基地、天商数字商务科创园等科创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能源低碳创新中心、中国中煤北斗中心成功落地并实现运营。天津市水泥行业绿色生态与低碳零碳、海洋资源利用绿色技术与智能装备两个创新联合体以及中煤智能创新联盟融合发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64家,雏鹰企业评价入库119家,瞪羚企业评价入库4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3家,有效期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4家。中海油天津院成功获评天津市工程研究中心。中煤天津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2家企业成功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引进各类人才1334人。

产业焕新升级加力。锚定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研发设计、高端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精准施策、持续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京津冀工业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艺点意创全国总部项目启动建设,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预计同比增长20%。积极发展平台经济,与高德合作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智慧出行聚合示范区”,淘创数字电商直播基地入驻企业70余家。着力发展研发设计,中海油天津院创新研究中心、中船七〇七所综合实验中心完工,中国煤科天津研发基地项目启动改造,水泥、煤炭、海油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聚集。持续发展高端服务业,12家企业获评天津市服务业创新发展星锐企业,4家企业获评天津市服务业创新发展骨干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持续发力,拉动重点企业销售额净增近10亿元。组织开展“乐享天津·精品消费”等特色活动200余场次。成功举办第33届天津运河桃花节,西北角、洪湖里等热门打卡地“焕新”出圈,更多城市烟火气点燃消费新活力。

存量增量提质增效。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区级盘活工作专班,全面梳理存量资产底数,用好市级盘活政策,着力破解盘活存量难题,完成商务楼宇和商业载体盘活2.5万平方米、工业厂房盘活5.5万平方米。深入挖掘典型案例,3个项目入选全市盘活存量资产典型案例汇编,其中,中国建材绿色数智双碳创新中心项目成为全市首个适用新型产业用地政策的盘活项目,并在《焦点访谈》栏目报道;滨水广场项目成为全市首个公有非住宅出售所有权并实现出让的典型案例。强化协同做优增量,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行动,全年新增经营主体6889家,实现产业项目到位额17.11亿元。

(三)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有序落地。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序清理废除各类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清低效无效企业8家,3家政府性融资平台公司退出融资平台名单。推动“民营17条”“民营29条”等措施落地,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开展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及时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增强民营经济内生动力,预计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0%左右。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扎实推进政务服务改革,“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办理1.1万余件。深入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解决企业减税降费、员工落户等问题900余个。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扎实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整合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成功为120家企业授信超1.6亿元。信用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在旅游、购物、餐饮、健身、停车等多个领域搭建“信易+”应用场景,区域信用排名保持全市前列。

(四)城市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城区面貌明显改善

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长12.9%,跨区域开展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完成41处雨污混接点改造和30处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创建40个“无废细胞”。积极推进绿色低碳重点项目建设,胜灾社区、芥园水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巩固创文创卫成果,开展市容环境卫生大清整,千吉花园等11个小区入选天津市环境卫生示范小区。更新改造供热老旧管网10.9公里,养护区管道路设施7.58万平方米。建成甲骨文主题文化公园和罗浮路口袋公园

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十个一”工作机制优势,优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扎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实现刑事警情和治安警情“双下降”。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区司法局法治宣传科被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授予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在全市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食品药品、网络安全治理深入推进。

(五)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10项民心工程圆满收官。坚持就业优先导向,打造红桥区零工市场和三条石街道就业驿站,城镇新增就业10780人。严格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发放各类救助金2.2亿元。建成西北角、四新道两处一刻钟市级便民生活圈。新建9个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户外智能健身房等活动场地和设施,更新10个健身园。完成1.2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50套,住房保障政策新增受益居民超1500户。高质量举办第31届民族团结月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铃铛阁社区党委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持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财政援助资金8006万元,实施帮扶项目73个。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扩充优质教育资源,高标准开办上海道小学办学集团红桥学校和河西二幼办学集团红桥幼儿园,建立三中附小、三中东校区九年一贯制升学模式。启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全国医改评价结果排名全市第4。市人民医院扩建三期住院楼投入使用,区妇幼保健中心新院区实现竣工,新建西沽街湘潭道、芥园街水西台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签约19.2万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82%,顺利通过天津市病媒生物防制效果评估,达到国家C级标准。铃铛阁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获评天津市“特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有序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各项工作,谦祥益文苑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申报落实国家文保资金开展吕祖堂消防改造工程。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区域创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够,新兴产业尚处于布局期,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的新动能成长不够快,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还需提速。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仍需用力,居民消费意愿和企业投资信心需进一步提振,营商环境优化仍有提升空间。三是民生保障压力仍然较大,韧性城市建设基础还不稳固,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仍需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关键一年。推动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深化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有效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教育兴区、土地强区发展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着力增进民生福祉,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节能减排降碳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牵引作用,持续推进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

提升产业承接聚集能力。坚持“筑巢引凤”,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扎实推进西站南、山姆四代旗舰店、中国煤科天津研发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京津冀同城商务区西站西片区、西站北片区、光荣道周边城市更新等重点谋划储备项目落地实施,打造京津同城化发展、开展产业合作的重要承载地。发挥同城化比较优势,积极参加产业对接活动,有选择地错位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更加注重市场化引聚资源要素,全力争取主营业务或上下游产业已在津布局的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和创新业务板块疏解到红桥,统筹承接好国企资源、民企资源、科技创新资源、产业配套资源和生产性服务业资源,促进“站产城”融合发展。

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积极做好大胡同地铁功能区征迁,加快途经天津西站及周边区域地铁4、7号线等轨道交通和市政道路建设,完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天津西站城市航站楼建设,打造离津“空中新门户”。完善天津西站网约车接驳,提升群众出行便利化水平。有序推动定点医药机构开通异地就医普通门诊、异地就医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服务。推动区医保分中心开通京津冀医保协同服务窗口。促进人才跨区域自由流动,推动人才跨区域资质互认。推动养老信息联通,落实跨区域养老机构补贴等支持政策。在京津冀区县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共建联盟基础上确认线下办理事项清单,扩大与北京市有关区“跨省通办”“同事同标”范围。

(二)善用善营做好“三新”“三量”工作,持续加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加快科创数智赋能。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牢固树立“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驻区央企、央院、高等院校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光荣道科技产业园、京津冀工业软件产业基地、天商数字商务科创园等一批都市园区建设,更好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全力服务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能源低碳创新中心、中国中煤北斗中心和矿山透明地质与数字孪生技术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科技资源和配套优势,推动天津市水泥行业绿色生态与低碳零碳、海洋资源利用绿色技术与智能装备两个创新联合体以及中煤智能创新联盟进一步融合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科技企业等培育评价,梯度培育更多科技型企业。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17家。

焕新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业态“抢滩”、未来赛道“占先”。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推进艺点意创全国总部建设,推动智算中心拓展应用范围,丰富算力应用场景。探索提升平台经济核心企业溢出效应,加快建设智融数创出行产业园,推进留学后产业链龙头企业异乡好居稳步快速发展,支持淘创数字电商直播基地优质发展。坚持“做优金融、做大商务、做精文化”,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创新发展现代金融,以陆家嘴金融广场等为核心载体,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科技金融、商业保理等新业态,提升金融服务发展能力。积极融入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引导水游城等载体丰富消费场景,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全面释放消费活力潜力。聚焦“老字号、河、烟火气”等核心IP,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推动西北角“网红”变“长红”。

加快激活存量资源。用足用好各类支持盘活政策,积极破解存量载体盘活难点问题,重点推动实施宝能现代科技广场等10个盘活项目复制推广创新经验,以国有资产和社会关注度高的标志性项目为重点,形成一批“盘而有效”的示范案例。聚焦国家“十五五”规划等重大战略,抢抓“两重”、“两新”、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政策,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推动市政排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等一批项目建设,为稳投资、促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务实有效做优增量。落实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行动,聚焦主导产业梳理竞争新赛道,紧盯京津冀、“三北”地区和高铁沿线城市等重点区域产业集群,服务和用好各类经贸展会、推介活动,深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持续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努力在引企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五经普”工作成果,抓实升规纳统工作。强化财源税源引育,持续壮大经营主体规模。

(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谋深抓实重点领域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完成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促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破除隐性壁垒,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服务,包容审慎开展涉企监管执法检查,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面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持续完善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扎实做好“十四五”规划收官工作,持续深化重大问题研究,高水平编制“十五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深化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推动10个区级重点事项高效办理。深入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千企万户大走访”等活动,千方百计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大“海河分”、“信易贷”宣传推广力度,推动更多“信易+”应用落地。

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用足用好引资稳资政策,加大重点外资企业招引力度,持续完善并落实《红桥区外商投资指引》,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夏季达沃斯论坛、京津冀产业链大会等展会平台,积极开展招商推介,组织外资项目对接会、外资商协会走进红桥等系列活动,吸引更多外商投资企业落户。组织开展外资招商培训会,提升外资企业服务质效。

(四)深入推进“大城三管”,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精细精准推进城市治理。下足绣花功夫推进大城细管,扎实开展市容环境卫生清整。实施8.9万平方米道路设施维修养护,更新提升3.85万平方米道路路面。新建跤场、闸桥支路2个口袋公园。用好科技手段推进大城智管,加快推动城市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发展。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桥下空间和零散地块智慧停车设施。动员多元力量推进大城众管,引导人民群众共谋治理,调动群众共建共管、共享成果。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十个一”工作机制,优化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平台功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因地制宜扩大“路不摆桶,摇铃收运”试点。开展物业企业信用信息等级评定,完善维修资金使用制度和程序,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有力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精准实施PM2.5和臭氧协同管控,积极创建绿色工地,强化面源污染精细化管控,有效推进移动源清洁化替代工作。完成43处雨污混接点改造任务,确保地表水III类水体比例保持100%,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创建42个“无废细胞”。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

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开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组织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开展重大专项交通治理工作,重拳治理超载超限,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狠抓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管粮管储,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抓实抓细重要时段、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五)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与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办学,服务保障新华中学和苑学校完中校建设,推动天津市实验小学红桥学校、耀华中学红桥学校东校区建设,完成民族附小二期综合楼项目建设。深化健康红桥建设,服务保障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市人民医院提升改造项目建设,优化分级诊疗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地方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疾病防控措施。深化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精心组织第34届运河桃花节、秋赏叶人文漫游等系列活动。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抓手,推动西站主楼等文物载体活化利用。持续打造“源文化”品牌项目,做好点位标识,推出研学游、沉浸式演出等文旅产品,讲好红桥故事。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提升改造西沽公园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新5个健身园。

全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实施好2025年民心工程项目。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零工市场和就业驿站支持力度,精准帮扶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实施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站)能力提升行动,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老年助餐、养老照护等专业化为老服务。精心办好第32届民族团结月活动。开展1%人口抽样调查,掌握全区人口发展态势。深度推动军民融合、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加强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持续做好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青年、人防和全域科普等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区第十八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决议及批准的年度计划,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实干奋进、善作善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努力奋斗。

附件:

关于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主办: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060001
ICP备案编号:津ICP备10201451号
津公网安备:120106021201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