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区“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实施以来,红桥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和市级部门大力支持下,深入实施规划要求的文旅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分阶段基本实现,主要任务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特色文化活动亮点纷呈、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显著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文旅市场安全稳定,为落实“十项行动”提供了坚实文化支撑。现将“十四五”规划发布以来实施情况与成效评估情况如下:
一、规划实施总体进展情况
(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序推进,文旅设施提质升级
一是充分发掘展示大运河文化内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借助专家学者、高等院校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梳理大运河文化历史资源,挖掘运河相关历史典故、民间故事和文化遗产,突出漕运、商贸、民俗、近代工业和城市起源等特色内容,编制完成《红桥运河故事》。创作《大河华章》、《放歌大运河》、舞蹈《运河春晓》、诗朗诵《大运河,我心中的河》等讴歌弘扬运河文化历史的主题文艺作品并进行展演,开展“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线展示49期、“运河秋声”主题文艺演出2场。
二是重点项目建设提速推进。高水平举办了2021年和2022年线上天津运河桃花文化商贸旅游节,高质量举办2023年运河桃花节,构建1+20+N活动矩阵。积极调研南、北运河和子牙河,探索开发游船项目的可行性,推动南、北运河适宜河段通航。持续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竹园提升改造,持续推进天津义和团纪念馆提升改造和大运河环境治理,推进文化文物资源数字化管理云平台建设,整合区内文物、景区和非遗等资源,讲好相关地块的历史文化元素,提升铃铛阁地块、西沽南地块等地块的文化内涵,助力“土地强区”。
三是文化旅游与科技互融成效显著。桃花堤、西沽公园、平津战役纪念馆等景区景点引进增强现实(VR)技术打造数字场景,美丽红桥微信公众号推出“VR看红桥”云游红桥,平津战役纪念馆微信公众号推出“全境展厅”模块,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推动区内A级旅游景区完成景区复核工作,持续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区内各景区多语种讲解,提高旅游景区服务接待能力。
(二)“文旅+”融合赋能,全域旅游激发消费活力
一是有效整合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支持民族文化宫等载体扩大演出范围,引入民乐、戏曲等演出形式,吸引更多市民参观游览。通过举办运河桃花节,以“桃花+”形式,同步开展文化、旅游和商贸活动,增加文创产品种类、内容、形式,全面激发消费潜力,助力区域经济增长。
二是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影响力。积极参与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展览活动,推介红桥文化旅游产品;拍摄红桥文旅局长宣传片、红桥运河文化旅游宣传片、运河桃花节宣传片以及义和团纪念馆、三条石历史博物馆景区宣传片,在新媒体平台和旅游推介活动期间播放,提升红桥区文化旅游知名度。
三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持续推进。整合区内文化旅游资源,精心设计区内2条精品旅游线路“红色记忆”爱国主义教育游和“运河记忆”文化生态游,丰富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成功创建三条石全域旅游示范街。积极推进子牙河沿线旅游项目改造,完成平津战役纪念馆提升改造,推进天津西站主楼修缮工程。
(三)深化区域合作交流,推动东西部协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多领域与结对帮扶地区开展合作。组织我区旅游企业赴受援地区考察当地旅游资源,成功在合水县注册成立津合经济协作发展交流公司,组织专业干部录制专题视频推送至结对地区开展培训,提升当地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和区文物保护中心与结对地区广泛开展业务交流,区文化馆与合水县文化馆合作开展歌曲创作、“最美中国”线上讲座、线上联合摄影展、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线展示交流等活动,2023年桃花节期间举办“锅庄悦动桃柳岸 民族团结在红桥”文艺演出活动,邀请甘肃碌曲县民族文化旅游团参观我区非遗展馆并与区文化馆进行交流座谈。区图书馆与结对地区图书馆签署《馆际合作协议书》,就图书馆信息服务、数字资源与阅读推广、图书交流活动等工作进行馆际合作,与合水县图书馆联合举办“迎盛会 读经典 向未来”——津甘东西部协作诵读活动,共征集两地作品115个,300余名读者参与。区文物保护中心推送原创展览至结对地区展出,开展文保单位安全、博物馆展览、文物价值挖掘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线上交流,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增强博物馆工作的优势互补。
二是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组织开展“‘京津冀——书香战疫’世界读书日活动”、“‘同读经典 共诵未来’京津冀线上朗诵交流活动”等读书活动,展示三地读者的才华与风采。桃花节期间,邀请河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桃花节消费市集展卖活动,举办“以花会友,相聚红桥”京津冀文化旅游交流活动,邀请北京市朝阳区、河北省承德市、沧州市文化旅游界人士参加桃花节活动,开展旅游资源推介和旅游产业合作主题研讨。同时,借助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宣传对接三地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拓展京津冀文旅消费大市场。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一是丰富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供给。区图书馆、文化馆街道分馆实现全区全覆盖,区图书馆社区基层服务点达87个,全区104个社区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区图书馆正融大厦分馆作用,开展主题阅读活动,依托现有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在全区范围初步建成“1+9+N”清廉阅读矩阵。区图书馆新馆开工建设,区文化馆加装外挂电梯。
二是紧扣时代脉搏扎实开展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区文化馆文艺骨干力量创作歌曲《风中的回答》《一朝梦圆》《画山河》等反映红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音乐作品。组织书法名家创作一批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书法作品。全力参加第十九届群星奖赛事,响板合唱团凭借《十送红军》《站在草原望北京》两首合唱作品在本市各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代表本市参加第十九届群星奖群众合唱比赛决赛的团队,选送作品《炽热的心》《大河华章》跻身本市决赛。
(五)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品牌文化活动
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长效化,精心组织天津市第十届老年文化艺术节、红桥区第十九届、二十届社区文体艺术节。第32届天津运河桃花文化商贸旅游节期间举办美食节、对口支援地区农特产品展卖和非遗文创市集,舞龙舞狮、相声、歌舞文艺表演、桃花摄影展、网红打卡互动等内容,进一步增添文化气息,烘托节日氛围,充实文化供给。
二是高质量组织重大节庆活动。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主题,高质量举办“讴歌新时代 阔步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丹青书盛世,翰墨颂党恩”百幅书法画作展情怀、“礼赞百年征程·阅读点亮星火”小学生诗歌朗诵比赛、“建功新时代、永远跟党走”红桥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音乐主题党课、党的二十大精神书法名家作品展、御河讲坛——探寻红桥历史文化读者活动等一批大型文化活动。
(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
一是加大我区非遗资源挖掘、保护、宣传力度。“马家药糖古法制作技艺”等4个代表性项目进入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区非遗项目数量达到6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19项。丰富非遗传播普及形式,邀请市级非遗专家和代表性传承人拍摄非遗知识讲座宣传片,在相关媒体平台播出。组织开展“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线上宣传展示系列活动。认真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1人作为候选人获得市文旅局推荐。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流程,修改完善我区区级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暂行办法,更新印制我区新非遗代表性项目宣传材料。
二是积极推进区内文物保护利用。积极推进区内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完成北洋大学堂旧址修缮保护工程,持续推进天津西站主楼修缮工程和马家店遗址甲骨文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平津战役纪念馆完成提升改造。持续推进天津义和团纪念馆提升改造,完成后殿修缮,启动展览陈列改造设计,增加互动式、沉浸式体验等现代化展示手段,提升展览陈列水平。加强文物安全巡查,将日常检查和联合检查相结合,持续开展文物建筑、文物修缮工程安全检查。
三是持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推出三条石历史博物馆VR在线展览,精心制作并推出《天津之源看红桥》、《红桥区红色记忆》等主题巡回展览,邀请党政机关、各大中小学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创建“稽古学堂”活动品牌,讲述红桥区优秀历史文化故事。联合区内中小学组织开展“爱红桥 爱家乡”寻找红桥红色历史文化印迹活动,增进广大中小学生对家乡红色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七)加大文旅产业扶持力度,扩大文创产品供给
一是精准服务文旅企业发展。对我区文化旅游相关业态企业基本情况开展摸底调查,掌握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商户数量、注册资金、分布特征等信息。成立招商工作专班,努力拓展招商渠道,形成全员招商工作局面。积极调研走访360政企安全集团天津公司、天津市甘肃商会等,做好“双万双服促发展”服务企业工作,及时了解区内文旅企业经营状况,为企业解决经营困难。
二是鼓励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在运河桃花节期间,与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联合,突出桃花元素,设计卫衣、T恤、水杯、手绘扇子、书签等特色手办,与非遗产商合作推出桃花节主题鼻烟壶、押花葫芦等纪念品;推动区内博物馆与山海文化、艺点意创等文化企业交流,研讨开发博物馆创意产品。
(八)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文化市场繁荣稳定
一是强化文化旅游市场监管。完成文化类市场主体年度核验,旅行社和A级旅游景区年报和季报报送。加强剧本杀、教培机构等新业态管理,完成辖区内的剧本娱乐经营场所备案。围绕重要时间节点、节假日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管理、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舆情矛盾化解工作,对辖区内出版物零售单位、校园周边打字复印店、宗教场所及其周边多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并向有关经营者和负责人,宣传相关政策法规,严厉打击各类涉黄涉非出版物传播活动,共巡查各类文化娱乐场所2300余家次,出动人员3300余人次,现场督促整改17家,下达告诫书6家,下达停业通知6家。
二是持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以打击非法出版物为首要任务,持续开展“正道”“新风”等七大专项行动,聚焦重要时间节点,先后开展涉党史领域境外有害出版物及信息专项整治、严打整治侵权盗版教材教辅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网络书店销售非法出版物专项整治、重点地区专项检查、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清理整治专项行动等,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累计拆除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大锅盖)6580套,拆除量居全市前列。版权案件取得突破,在北京冬残奥会期间,联合公安对某商户销售印有“冰墩墩”形象的卫衣涉嫌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行他人作品进行立案处理,罚款人民币2000元,没收侵权复制品37件;与相关街道联合查处了1起无证销售非法出版物案件,收缴非法出版物294张。通过严厉打击扰乱市场公平竞争、阻碍经济健康发展、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类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全区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
三是强化执法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文化旅游市场执法业务培训,提升执法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查办案件、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执法装备建设,全员配置移动执法办案系统,确保全部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有文字记录、有影像资料,可随时调阅、回溯。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落实,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当前环境下,文化事业部门面临着转型为经济部门的“窗口期”、“换挡期”,干部面临做经济工作的“本领恐慌”。
二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还不到位,缺乏文旅龙头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影响力,现有旅游项目运营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区域特色文化产品发展较慢。
三、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在地方文献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强红桥历史文化有关文献与文化素材的挖掘、整理与推广,充分展现红桥区作为天津城市、近代商业、近代教育、华北地区民族工业发祥地的悠久历史,搜集、整理运河沿线的历史名人故事,梳理我区历史文脉与大运河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丰富我区大运河文化公园重点项目文化内涵。持续推进大运河(红桥段)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观光游船项目、文化文物数字化管理云平台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持续推进大运河环境治理,不断提升运河水质和堤岸环境。
(二)优化提升文旅产业。梳理区内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旅游线路宣传推广。积极推动三条石街域内旅游资源纳入全市旅游线路,丰富游览方式,持续提升西沽街环境,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旅游场景打造。加大对区内文旅资源外宣力度,采取线上线下多渠道相融合的宣传手段,以区域特色历史文化宣传为切入点,讲好讲活运河故事、红桥故事和天津故事,特别是在天津运河桃花文化商贸旅游节等重要节庆活动期间,细致谋划充实节庆活动内容,提升节庆活动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市民游客游览参观,实现文旅商深度融合,促进我区经济发展。
(三)加强区域合作交流。持续推动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借助运河桃花节、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等活动,加大京津冀三地文化旅游交流合作,进一步宣传三地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我区公共文化机构与京、冀地区兄弟部门进行业务合作与资源共享,支持鼓励挖掘、整理、创作、推广反映京津冀历史人文的文化作品。加强与结对地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鼓励与结对地区开展送展览、送演出、送图书等业务交流活动,加大对结对地区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四)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建设方面,稳步推进区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通过建设新的基层服务点,提升分馆服务效能等方式,不断完善区图书馆、文化馆三级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化、均等化。在软件供给方面,紧跟当前宣传重点,引导支持我区创作团队、个人推出一批彰显时代精神,歌颂人民力量的精品力作。
(五)开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长效化,推动社会各界文化参与积极性,丰富“红色文艺轻骑兵”成员组成来源,组织开展各类送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天津市老年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为广大群众搭建展示文艺才华、充实文化生活的舞台,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推动天津西站主楼保护修缮、甲骨文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持续加强文物建筑安全巡查和区内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提升改造天津义和团纪念馆等旅游景区环境,发力智慧旅游建设,增加数字场景体验和智慧语音讲解,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保护利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社会教育活动,积极对接学校开展研学游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23年开展第十一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发挥好非遗特殊魅力,服务好全区各类重点宣传推介展示活动。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组织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活态展示活动,增强社会普及面。
(七)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发文创产品,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和营销水平。持续落实招商引企工作,加大招商引企力度,继续做好“双万双服促发展”服务企业工作,为区内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八)加强文旅市场管理。持续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补齐短板弱项,力争在案件查办上取得突破,筑牢意识形态防线。持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执法业务培训,对行业企业开展标准化培训指导,有效提升执法队伍能力。继续做好文化市场年度统计工作、执法检查、安全监管、备案核查等各项工作,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
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5月30日
市属委办局